公募基金下一步发展 激励机制非改不可
4月26日, *** 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其中“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”部分直指当前公募基金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,备受关注。
过去几年,在监管层倡导机构投资者成为A股市场稳定器及刚性兑付打破后居民财富大转移的背景下,公募基金规模迎来井喷式发展。据中基协数据,2018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新发规模为8300亿元,2019年增长至1.43万亿元,2020年和2021年则均超过3万亿元,持有A股市值也从2018年底的1.47万亿增长至2021年底的6.46万亿元。
但规模快速跃进之后,公募基金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。过去两年,在白酒、医药、光伏、新能源车等高景气度行业中,公募基金“抱团”现象再现且程度更深。基金通过抱团拉高产品净值,吸引基民申购,并借机发布新基金获得资金,继续加仓持仓股做高产品净值,形成正向循环。
这个循环去年底被打破。在抱团股基本面出现变化及新募集资金难以为继的双重作用下,市场开启下跌模式,其中公募基金抱团股跌幅最为明显。这种格局今年还在延续,一季度公募基金整体亏损1.33万亿元,算上4月份的大跌,亏损更大。这一结果导致今年一季度新基金成立规模同比骤降74%,不少基金因未满足募资下限而宣告发行失败,市场出现信任危机。
笔者认为,基金公司、基金经理与基民利益诉求的不一致,是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。而考核机制过于短视,聚焦于年度排名更是其中的关键。目前,绝大部分基金主要考核一年的规模与业绩,考核三年者绝少。基金公司最希望的是规模做大,基金经理则期待在年度考核中胜出,至于基民赚不赚钱、持仓股风险大不大,并不是主要考量的。
此次 *** 发布的文件就这个棘手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向,重点提出将合规***水平、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、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,弱化规模排名、短期业绩、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。
不过,公募基金考核短期化并非一日之寒,这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。部分公募基金过于追求短期排名、追求基金经理造星、追求短期热点对行业生态造成的影响,短时间内想要系统性的根除并不容易。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性来看,未来公募基金考核必须要注重长期业绩和持有人实际盈利,长期化考核应成为主流。
要顺应这一潮流,公募基金目前以管理费为主的收费模式,也有必要进行改革。笔者认为未来可适当参照私募基金为持有人实际盈利扣点的模式,即大幅降低目前的管理费率,改成为持有人赚取收益后在基民赎回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,亏损则不抽。让基金公司与基民利益趋于一致,也有助于改变目前考核过于短视化的局面。
中财网(www.cufebbs.com)提供最新区块链、NFT、证券、股票、基金、期货、股指期货、外汇、债券、保险、银行、黄金、现货、白银、配资理财等财经头条资讯!